说到微信投票,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。这玩意儿现在简直成了朋友圈的常客,隔三差五就能刷到一条“请帮忙投个票”“我家宝贝参加比赛,就差你一票啦”。一开始可能还觉得新鲜,点进去投个票顺手的事儿,可时间一长,这事儿就有点变味了。今天咱们就来唠唠,微信投票到底有没有意思?是真热闹还是纯折腾?
先说说微信投票为啥能火起来。说白了就是门槛低啊!甭管你是幼儿园小朋友才艺比拼,还是公司部门评优,甚至小区里选个“最美阳台”,只要有个微信群,分分钟就能发起投票。不用专门开发APP,不用搞复杂的技术,连大爷大妈都能上手操作。再加上微信用户基数大,随手转发就能拉票,这种“零成本营销”谁不爱?但问题也来了——太容易的东西,往往就容易泛滥。
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,现在的微信投票越来越像人情绑架。“老同学帮忙投个票呗”“亲戚家孩子比赛,不投说不过去”……本来挺简单的活动,硬是变成了社交压力。有时候点开链接一看,好家伙,要关注公众号才能投票,投完票还得截图发群里证明。更绝的是那种每天能投一票的,搞得跟上班打卡似的,半个月下来手机里能多出十几个从没打开过的公众号。
最魔幻的要数各种少儿才艺大赛了。本来让孩子展示下特长是好事,结果愣是被家长搞成了“拼爹妈人脉大赛”。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家长凌晨两点还在拉票,文案都是“距离第一名还差300票,求助力!”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搞众筹。有次我见个宝妈连发18条朋友圈,最后附言“投完票的凭截图找我领红包”,好家伙,这哪是比孩子才艺,分明是比谁家微信好友多啊!
不过话说回来,微信投票也不是全无是处。比如公司内部搞活动评选,用这个确实方便,同事们随手一点就能参与。还有些正经的公益活动,像“最美志愿者”“社区服务标兵”这类投票,确实能起到宣传正能量的作用。但关键得看组织方是不是真把投票当回事——见过最离谱的主办方,搞了半个月投票,最后获奖名单跟投票结果完全对不上,合着就是拿网友当免费宣传工具呗?
现在微信投票还玩出各种新花样。有种“付费投票”简直绝了——普通投票1票算1分,充值后1票能算10分,这不明摆着告诉家长“氪金就能赢”吗?更别说那些刷票产业链了,某宝上搜“微信投票”,立马跳出几十家店铺,明码标价“100票8元,包拿第一名”。这么搞下来,所谓的投票早就变味成资本游戏了,普通人家孩子再有才艺也干不过人民币玩家啊。
其实大家反感微信投票,倒不是反对投票本身,主要是烦那种“为投票而投票”的套路。比如那种毫无意义的投票——“你觉得周五下午茶吃西瓜还是荔枝?”这种选择题除了给行政部刷存在感还有啥用?更坑的是那种投完票就石沉大海的活动,既看不到结果公示,也没有后续反馈,感觉自己的参与纯粹就是给主办方冲KPI。
要说微信投票最魔性的地方,就是它把所有人都卷进去了。你想着“就帮这一次”,结果发现这是个无底洞——今天给同事家孩子投票,明天邻居就来求你给宠物狗投票,后天老家表舅的战友的侄女参加模特大赛又来拉票……有个段子说得好:“自从学会微信投票,突然发现自己人脉这么广,连十年没联系的前同事都来找我了。”
不过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,年轻人开始集体抵制这种投票绑架了。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“不投票、不点赞、不砍价”的个性签名,还有人专门发教程教长辈关闭投票链接。这说明大家终于意识到,真正有价值的活动根本不需要靠人情拉票。就像我见过最硬核的比赛,主办方直接写明:“禁止拉票,发现刷票立即取消资格。”结果参赛作品质量反而高出好几个档次。
说到底,微信投票就像个照妖镜。用得好能活跃气氛、促进参与,用得不好就成了形式主义和人情负担。下次再遇到投票链接,不妨先想想:这活动到底有没有实质意义?是不是在消耗社交信用?如果单纯为了面子工程去拉票,还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干点实在的。毕竟,真正的实力从来不是靠刷票刷出来的,你说对吧?
(字数统计:约150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