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点赞这事儿吧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但仔细琢磨还挺有意思的。现在谁要发个朋友圈没几个赞,心里多少有点空落落的,好像自己发的东西没人待见似的。可点赞到底好不好呢?这事儿还真得分情况看,就像吃火锅有人爱麻辣有人爱清汤,全看个人口味。
先说点赞的好处吧。最直接的就是能让人感觉被关注了。比如你发了个加班到深夜的动态,朋友点个赞,虽然没说啥,但心里多少会暖一下——至少有人看见你的辛苦了。有时候点赞比评论还省事儿,特别是那种“不知道该说啥但又想表示支持”的情况,一个赞就能传递“我看到了,挺你”的意思,特别适合社交恐惧症患者。
不过点赞也有点像社交货币,用多了反而变味儿。现在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“求赞”“点赞抽奖”这种操作,搞得点赞跟完成任务似的。本来挺走心的一件事,硬是变成了互相捧场的交易。更别说还有那种“点赞狂魔”,不管别人发啥都一顿猛赞,时间长了,被点赞的人反而觉得这赞不值钱——谁知道你是不是根本没看内容就顺手戳了一下?
还有个尴尬的情况是“选择性点赞”。比如同事发了个项目获奖的消息,你点赞了;过两天人家发个感冒的动态,你反而没反应。这一对比,搞不好人家心里嘀咕:“合着你就关心工作,不关心我这个人啊?”所以现在很多人点赞前都得琢磨下:这条该不该点?点了会不会显得太刻意?不点会不会被误会?简直比写年终总结还烧脑。
再说说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“点赞翻车现场”。有人发“外婆住院了求祝福”,底下齐刷刷一排点赞的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庆祝啥喜事。还有情侣吵架后发伤感语录,结果另一半反手点个赞,直接火上浇油。这些情况倒不是故意使坏,纯粹是点赞功能太简单,表达不了复杂情绪,结果闹出误会。
其实微信自己也发现这些问题了,后来不是出了“拍一拍”和表情回复嘛。但说实话,这些新功能也没完全解决问题。比如“拍一拍”,不小心双击头像就能触发,经常出现误操作,比点赞还尴尬。有次我老板在群里发通知,我不小心拍了他两下,吓得赶紧撤回,结果手滑又拍了一次……那感觉简直想当场离职。
现在年轻人玩朋友圈越来越少了,转战微博、小红书这些平台,可能也是觉得微信社交压力太大。发条动态得像做阅读理解:该屏蔽谁?分组有没有漏人?文案会不会太矫情?相比之下,点赞反而成了最轻松的互动方式——不用动脑子,戳一下就算完成今日社交KPI。但这么一来,朋友圈越来越像个人广播站,少了点真实交流的味道。
要说最健康的点赞方式,我觉得得学学家里长辈。他们玩微信特别实在,看到孙子孙女发照片就点赞,纯粹是因为高兴;遇到养生文章也点赞,想着“这个得让老姐妹们看看”。这种点赞不图啥社交回报,就是单纯想表达喜欢,反而显得特别珍贵。反观我们年轻人,有时候点赞前还得想想“这人上次给我点了吗”“点了会不会显得太舔”,活得那叫一个累。
其实吧,点赞好不好关键看动机。如果是真心觉得“这条动态不错”,那点赞就是温暖的鼓励;如果只是为了刷存在感或者礼尚往来,那还不如不点。社交软件说到底只是个工具,别让它绑架了你的真实感受。下次想点赞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:我是真的想给TA这个赞,还是只是习惯性手滑?
最后说个冷知识:微信朋友圈刚上线时根本没有点赞功能,后来是抄了国外社交软件的设计。你看,连“点赞”本身都是个复制品,我们何必把它看得太重?不如把时间用在现实中的面对面聊天上,哪怕只是和同事一起吐槽食堂饭菜,也比在朋友圈互相点赞来得实在。毕竟,隔着屏幕的赞再热闹,也不如见面时的一句“走啊,请你喝奶茶”让人开心。
(字数统计:约1500字)